歡迎來到 美成達官方網站!
手機版
關注美成達
發布時間 : 2017-07-03 瀏覽人次 : 3553
本文就中心接觸的眾多高凈值人士在財富傳承上普遍存在的三個誤區,予以解析,以讓人們在對待家族財富傳承問題上有一個正確且務實的認識。
誤區一:身體健康,年齡不大,沒必要現在就著手傳承
有這一誤區的高凈值人士年齡多集中在40歲上下。提到“傳承”二字,多數人總覺得只有垂垂老矣的老翁才需要。而對于四十多歲、五十出頭的“少壯派”來說,似乎有點兒遙遠。
在中國本土,財富傳承分為身前傳承和身后傳承,但幾乎所有非專業人士都認為傳承就是身后傳承。比如,少主留學歸國后要接老爸的班,老爸通常會把公司股權先轉一部分到兒子名下,這就是典型的身前傳承。再如,很多高凈值人士購置了大額年金保險或終身壽險,其中年金更多體現在身前傳承,終身壽險則更多體現在身后傳承。
在專業從事傳承規劃的人士眼里,傳承跟年齡沒有太緊密關系,它更多與兩件事相關。第一,有沒有財富可傳;第二,是否愿意最大限度地節省本家族財富傳承成本。有人說不需要啊,因為中國不征遺產稅。但現在不征,并不意味著未來還是如此。
國務院2013年2月發布《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若干意見的通知》(國發2013 6號文)明確指出:研究在適當時期開征遺產稅問題。說明中國遺產稅的開征更多的只是時間問題。
2014年7月北京大學中國社會科學調查中心發布《中國民生發展報告2014》:頂端1%的家庭占有全國三分之一以上的財產;底端25%的家庭擁有財產總量僅在1%左右。這份報告看似在講貧富差距,實則是在呼吁遺產稅的盡快出臺。
縱觀已開征遺產稅的其他國家,征收遺產稅的真正作用并不體現在增加國家稅收總量上,更多的意義是調解貧富差距。因為遺產稅的對象一定不是全體納稅居民,而是一個實實在在的“富人稅”。
另外,很多人誤以為遺產稅是在死亡后才需要面對的,這也是一大誤區。以美國為例,高凈值人士在世時就已經面臨贈與稅問題了,贈與稅也是傳承必須要考慮的成本。
2010年財政部曾委托專家起草的《遺產稅暫行條例草案》中規定,遺產稅開征前五年的贈與財產也要征收遺產稅。這說明臨時抱佛腳的行為基本不能起到實際節稅功能。所以,要想最大限度的降低傳承成本,使更多的家族財富有效傳承給家族后人,有必要提早五到十年進行節稅規劃。
誤區二:“傳承”是身后事,提前規劃不吉利
本中心碰到有這樣想法的高凈值人士比比皆是。尤其受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中國人都避談生死,生意人更是普遍追求大吉大利。
有趣的是,這些財富擁有者實際上每天都在進行著財富傳承,可惜他們并不知道這些就是傳承。比如,子女結婚之際為他們購房;喜迎第三代的降臨,為嬰兒購買大額人壽保險;子女創業時,鼎力出資;為避免日后可能的房產稅及遺產稅,提前將家庭所有房屋過戶到子女名下;讓子女進入家族企業工作,并將股權贈與轉讓給子女……
為什么我們做上述事情時都認為是大吉大利,而進行系統專業的財富傳承方案設計時,就認為不吉利了呢?恐怕還是觀念轉換的問題。需要強調的是,所有財富傳承方案都是大吉大利的,原因在于系統科學的財富傳承方案,更能確保家族成員一直幸福下去。
與中國高凈值人士不同,在發達國家,財富傳承規劃是一件普遍的事情,因為在他們眼中,“吉利不吉利”沒那么重要,重要的是:是否把財富風險降到了最低。
誤區三:只要是寫個遺囑就可以高枕無憂 就一定有效力
如果一位高凈值人士通過立遺囑來進行傳承安排,以為就是一件再簡單不過的事,那么就有可能嘗下苦果,為財富的順利繼承造成隱患。
在司法實踐中,遺囑繼承糾紛案件中有60%以上的遺囑被法院判為無效或部分無效。很多是因為立遺囑當事人不太了解法定的遺囑規范和構成要件。如有的遺囑書寫格式諸多不規范,出現無落款時間或保管不善致字跡模糊不清等情形,有的遺囑缺乏見證人導致真實性無法得到證明,有的遺囑對財產處分不清,還有的遺囑本身就有悖法律相關條款和公共利益原則。等等。
其次,若是去做遺囑公證的話,還得面臨繼承權公證難關,它需要全部繼承人(無論其是否為遺囑繼承人)共同配合前往公證處進行繼承權公證,領取繼承權公證書后才能進行繼承財產過戶。在整個繼承權公證中,只要有一位繼承人不予配合,就根本無法辦理繼承過戶手續。
除此之外,遺囑即便具備了合法身份,也還要考慮到遺囑的保管和執行,那么遺囑的安全性就變得尤為重要。所以,遺囑并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是要充分考慮復雜因素,接受專業指導。把遺囑形式的選取、遺囑資料的保管、提取、執行,如果都交給一個放心機構去做的話,不失為一種最明智的選擇。
目前,世界上運用最多的傳承工具有4種:遺囑,信托,保險,基金會。但是國內普遍還僅僅使用遺囑一項,并且還沒有完全運用妥當。
廣東美成達移民公司
商業|技術移民:400-873-5099 親屬移民及商旅簽證:400-873-5099 出國留學:400-889-6637
下一條:中國貨幣圈的故事
移民咨詢請掃二微碼
免費獲取資料
預約咨詢
24小時熱線: